背書是什麼?

背書是什麼?
(照片來源:Google搜圖)

有時候在看新聞會說某某某替某某某背書,一時間我也不知道背書是什麼意思,一時間想要查的話手邊又沒有電腦,所以每次都是渾沌的帶過去…之後還是不知道背書是什麼意思 XD…

而今天魷魚絲又突然想到背書這東西,po上來與你分享^^

(ps. 聽說以後出社會領支票就會遇到此類的問題喔~所以魷魚絲建議你要是不知道的話,至少先瞭解大概吧!^^)

譬如說甲開支票給乙, 乙怕甲這張支票會跳票,於是乙就要求甲找一個人來替甲保證這張支票沒問題,甲就找了丙來替他保證,而丙就成了這張支票的保證人。
所以我們可以說這張支票是丙替甲背書
現在新聞上所提及的某某某替某某某背書也就類似支票那樣,就是某某某保證某某某做這件事情沒問題或不會出錯。

剛出社會時偶而會有人找你背書的話,你就該好好思考的,別輕易替人背書,不然它背後所引來的法律問題可是很嚴重的喔!奇摩知識家這裡就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。

想看更多關於背書?

讀書時要”背書”,那是說要將書的文字內容默記起來然後背誦出來

支票兌現時要”背書”那是要證明領款人或是保證人之用

如果是在出版社倉庫裡”背書”,那是做運動嚕!保證可以讓你”背”的滿頭大汗!

  • 替那個人保證某些事情。
    如:甲為了當班長,叫乙幫他跟班上同學保證他會做的很好,乙這個行為就是”背書”。
  • 什麼叫做支票背書?禁止背書轉讓有什麼用?
    大家寫的都算正確無疑,不過卻都直接引據條文,而國內各項法規條文就是不夠白話,因為發問者就是看書看不懂,所以本人再用更白話的方式,讓看的人能更清楚,見解有不到之處,尚請賜教一番:

    • 1. 所謂的〝背書〞與〝交付〞都是支票轉讓的一種方式,兩者有什麼不同?簡單的說:〝交付〞是直接將支票轉給執票人而沒有留下記錄,而〝背書〞就是留下文字記 載後再交付執票人;因為支票的定義是替代現金使用,所以在法律上定位是一種〝無因票據〞,就是說不管執票人是怎麼拿到這張支票,只要軋進銀行,銀行就要從 發票人戶頭支付這張票款。再談〝背書〞,通常又分為〝空白背書〞與〝記名背書〞。〝空白背書〞就是直接在支票背面簽名或蓋章後,交予新執票人;〝記名背 書〞則是前執票人,要記載交付新執票人係為何人後,再予簽名交付。而背書的主要目的,在於確認其交付行為是否為連續性,用以證明其權利。
    • 2. 〝禁止背書轉讓〞並不是表示該張支票就真的不能轉讓,只是後執票人有無那個票據權利而已。通常註記〝禁止背書轉讓〞的主要目的,是為了防止以後的糾紛行 為;由於支票是無因票據,若一再的轉讓,最終執票人可能跟發票人一點商業關係也沒有,但他可能以中間轉讓過程間的商業行為來對抗最先發票人,發票人豈不是 要舉證而窮於應付,因此一般較有規模、較有制度的企業,都會註記〝禁止背書轉讓〞,讓交易付款行為單純化,就你我之間的關係而已。另票據法上之法規規定, 發票人及背書人均得為〝禁止背書轉讓〞之記載,因此又產生不同之法律效力。發票人有記名(即書寫有抬頭人)並記載〝禁止背書轉讓〞,支票轉讓後一定沒有權 利;但如果是背書人所記載,支票仍然可以依背書而轉讓,而作記載之背書人,對於他禁止後再次由背書而取得票據的人,就不負責任了。
  • 什麼時候背書最有效?
    • 1注意力集中
    • 2興趣濃厚 如果對學習材料、知識物件索然無味,即使花再多時間,也難以記住。
    • 3理解記憶 理解是記憶的基礎,只要理解的東西才能記牢、記更久。對於重要學習內容,如能做到理解或背誦相結合,記憶效果會更好。
    • 4過度學習 及對學習材料在記住的基礎上,多記幾遍,達到記熟、牢記的程度。
    • 5即時複習 遺忘速度事先快後慢。對剛學過的知識,趁熟打鐵,即時溫習鞏固,是強化記憶痕跡、防止遺忘的有效手段。
    • 6經常回憶 學習時,不斷嘗試回憶,可使遺漏得到彌補,使學習內容難點記的更牢。閒暇經常回憶過去知記的物件,也能避免遺忘。
    • 7視聽結合 可以同時利用語言功能和視覺、聽覺器官的功能,來強化記憶
    • 8多種手段 根據情況,靈活運用分類記憶、圖表記憶、縮短記憶及編題綱、卡片等記憶方法,均能增強記憶。
    • 9最佳時間 一般來說,上午九點~十一點,下午三點~四點,晚上七點~十點,為最佳記憶時間。利用早上述時間記憶難記的學習材料,效果會更好。

    (抱歉…緩緩僵硬的氣氛,這篇應該不是來亂的吧?! XD…)

以上文章擷取自奇摩知識家,與你分享!^^

  • 何謂po文?
    po=post

    vt. (及物動詞 transitive verb)
    貼出(佈告等);把(佈告等)貼在…上[(+up)]
    例句:Post no bills. 禁止招貼。
    PO 文就是把文章貼(分享/公佈)出來囉
    文章出處:奇摩知識+
在Google News上追蹤我們最新文章